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手机版
中国政府网 河南省政府网 商丘市政府网 适老版 | 无障碍阅读

政府信息公开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政策>行政规范性文件>详细内容
全文检索
索引号: 000000000-2020-00063 发布机构: 政府办公室
生效日期: 2020-03-05 有效性: 有效
文 号: 所属主题: 行政规范性文件

民权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民权黄河故道湿地保护与管理方案的 通 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3-05 浏览次数: 【字体:

民权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民权黄河故道湿地保护与管理方案的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民权黄河故道湿地保护与管理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0年1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民权黄河故道湿地保护与管理方案

 

  2013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进行试点创建工作,几年来,我县始终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采取得力措施,狠抓各项工作落实,2019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根据《湿地公约》议定条款,民权黄河故道湿地有极危、濒危等级的多种水鸟,定期栖息有约3.2万只以上的水禽,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径停歇地,部分物种种群数量超过全球1%,符合“国际重要湿地指定标准”。

  为切实做好民权黄河故道湿地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指定本方案。

 

第一章 保护方案

 

第一节 保护原则

  民权黄河故道湿地是维护民权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屏障,可为我国黄河故道湿地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示范。河南民权黄河故道湿地保护的原则如下:

一、全面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

在湿地保护建设管理中,科学处理湿地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坚持全面保护、以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为核心,发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中远期和近期,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利用湿地资源,防止盲目无序的掠夺式开发利用,以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与完整性。

二、分类保护原则

民权黄河故道由库塘、河流、人工养殖场等湿地资源组成,同时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湿地保护把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并依据其各自的生态特征进行分类保护,在统一规划下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三、法制的原则

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保护和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依据以及《湿地公约》规定履约义务,对接《湿地保护管理规定》,设置相关的保护措施与保护工程。

四、统筹规划的原则

依据规划区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及其保护管理目标,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湿地保护的近远期目标,结合保护管理目标,分清保护的轻重缓急、突出湿地保护措施与工程的针对性,做到重点突出。

五、防治结合的原则

规划针对不同的功能区及其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的要求,规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消减外界对湿地的不利影响,同时,综合发挥法制、行政和经济手段,实现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和改善。同时,要坚持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使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建设工程长期发挥作用。

六、科学规划的原则

借鉴国内外湿地保护方面的成功技术措施和经验,结合规划区湿地结构与功能特征,以及湿地保护管理目标,加强湿地保护新技术的应用与实践,以实现湿地保护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第二节 水源和水质保护方案

黄河故道湿地是民权县城市生活供水、生态环境供水和农业灌溉供水的主要水源地,同时也是区域地下水资源补充的主要来源,在调蓄水量、补充地下水、调节气候、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

一、水源与水质

(一)水源现状。

黄河故道是黄河改道留下的旧河槽,经民权坝窝、任庄、林七、吴屯至张贡庄北出境,县境内流域面积332.5 km2,全长52.4 km。1958年引黄以来,多次开挖清淤,县城北往东分别建成任庄、林七、吴屯两座水库(现更名为鲲鹏湖、秋水湖和龙泽湖)。民权黄河故道湿地规划区主要以任庄、林七、吴屯水库为核心。

任庄水库是1958年在黄河故道上兴建的四座梯级水库中最上游的一座,上接新三义寨引黄总干渠,下连林七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52 km2。该水库调解库容3400万m3

林七水库从林七大坝向西到任庄公路桥,呈东西向带状,长10 km。水库平均宽度约1km,淹水深度2.5-3.5m,最大蓄水量3964万m3,正常蓄水量2540万m3。水量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引黄水。

吴屯水库位于黄河故道东端,从吴屯大坝到林七大坝,长12.5 km,宽约1 km,呈东西向带状,淹水深度在3-4.5 m,最大蓄水量2400万m3,正常蓄水量1800万m3,水量主要来源林七水库泄水和大气降水。

民权黄河故道湿地水源主要来自(1)大气降水,(2)引黄给水。民权多年平均降水量679 mm,蒸发量为降水量的三倍以上,且地表平缓多沙壤土,容易下渗,地表径流较少。多年引黄最多可达3.4亿m3,最少1亿m3,年平均1.46亿m3。引黄水虽然在偏旱年少于丰水年,多以洪涝水排出境外,仍可缓解境内水量不足,增加地表径流总量。

(二)水质现状。

规划区水体阳离子Na+含量最高,为64.5-522 mg/L,县城周边较高。Ca2+Mg2+之和Na+基本相当。阴离子中HCO3-占据绝对优势,含量543.3-868.0 mg/L,Cl-SO42-含量分别为421.59 mg/L和609.69 mg/L。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多数为HCO3-Na•Ca•Mg型水,浅层地下水中咸水、微咸水呈点状分布。其中黄河故道区水质较好。

综上所述,民权黄河故道湿地规划区水资源、水质符合国家湿地建设的需要。

(三)水环境的主要威胁。

经过多年的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民权黄河故道湿地水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恢复。但是,由于当地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过度引水等问题存在,致使规划区水质受到较大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面源污染。民权黄河故道周边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是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全国秸秆养羊示范县、全国绿色肉羊生产基地县,但社区居民湿地保护的意识相对薄弱,农业生产面源污染较大,致使湿地环境受到较大威胁。

2.社区生活污染。黄河故道居住着大量的居民,由于没有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与处理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与处理等措施,这对黄河故道湿地水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3.巩固清理水产养殖厂的成果。2018年民权县人民政府对黄河故道湿地周边的水产养殖场进行了全部清理,清理水产养殖2.1万亩,极大改善了黄河故道水质量。但要采取得力措施,持之以恒的巩固水产养殖清理的成果,严防水产养殖死灰复燃。

4.自然环境的影响。受黄河含沙量较高的影响,引黄水带来大量泥沙,导致规划区尤其是入水口处的任庄水库泥沙淤积现象较为严重,围网养鱼盛行,影响了规划区的水体环境。

二、保护措施与保护工程

(一)保护措施。

1.保护制度建设。

根据国家、河南省、商丘市及民权县有关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定,依据民权县黄河故道湿地水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威胁,制定水源与水质保护制度。保护制度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1)民权黄河故道湿地水源保护管理制度;(2)民权黄河故道湿地水环境巡护制度;(3)民权黄河故道湿地水环境监测制度;(4)民权黄河故道湿地水环境档案制度;(5)民权黄河故道湿地水环境社区共建联防保护制度。

2.宣传教育。

通过设置选传、广告牌,印刷、分发宣传手册,举办保护讲座和水环境保护法律培训,开展湿地水源水质保护科普教育,增强社区湿地水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和参与意识。规划每年举办相关培训2-3次。

3.加强管理。

重点是:(1)加强保护队伍和执法队伍建设,形成完整的保护管理体系和机构;(2)建立保护管理人员责任承包制,对规划区的巡护管理实行责任承包制和岗位负责制;(3)加强湿地规划区周边的巡查力度,严肃查处破坏湿地水环境的行为。

(二)保护工程。

1.保护站建设。

规划在“河南民权黄河故道湿地管理中心”内建立“湿地保护管理总站”,用房面积100 m2,在任庄水库、林七水库和吴屯水库分别建立1个湿地保护站,每保护站用房面积80 m2。湿地保护管理站配置办公桌椅、电脑、电话等必备的办公用品,同时,进行相关的附属设施建设,并根据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建设,每保护站聘用一定数量的人员。

 

 基础设施、附属设施及办公用品建设规划表

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保护管理总站

m2

100

保护管理局内

保护管理站

m2

80×3

任庄、林七和吴屯水库

供、排水管道

m


依据建设情况

化粪池

3

依据建设情况

厕所

3

依据建设情况

台式电脑

12

每站4

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

4


办公桌椅等

4


  

  2.勘界与标桩。

  为明确界定水源与水质保护区,规划完成湿勘界工作,并每隔100m设置永久性水泥或石质界桩,设置解说性、限制性和指示性标牌,标牌印制“河南民权黄河故道湿地界”字样,整个规划区共需界桩500-600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3.巡护基础设施。

加强规划区水环境保护的巡护管理,建立相应的巡护基础设施,重点包括:(1)巡护步道。以3个保护站为核心,构建湿地保护水源水质保护管理巡护步道。规划建设巡护步道450m,用于湿地的水源水质野外巡护、管护执法,以及日常管理活动,实现湿地的有效保护;(2)建立瞭望台3处,用于湿地水源保护的监测;(3)配置巡护设备。保护站配备购置水上巡逻艇4艘、巡护车2台、摩托5-8辆。

三、保护工程

(一)水源保护工程。

1.水源涵养林保护工程。

水库周边植被对于湿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功能。规划对黄河故道周边汇水区现存植被进行围栏保护,发挥其水源涵养、沉积径流泥沙的功能,以维护湿地规划区水环境。

水源涵养林保护工程主要位于黄河故道(任庄水库、林七水库和吴屯水库)周边现存植被,对该区域森林植被禁止人为破坏、防止其病虫害,面积共计12hm2

2.农业节水改造工程。

黄河故道湿地规划区为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农业生产用水量较大,对湿地规划区水源造成一定的影响。农业生产节水是保护湿地水源的重要方面。

规划在黄河故道湿地规划区周边农业生产区,通过滴灌和喷灌技术实验示范,建立农业生产节水技术示范3000hm2

(二)水质保护工程规划。

针对民权黄河故道湿地规划区周边社区密集分布、规划区现有水产养殖场规模较大,其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对水环境的威胁,其水环境的保护重点是开展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和防控,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垃圾集中收集与处理工程。

依据国家《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和《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在规划区的任庄水库、林七水库、吴屯水库周边人口密集的社区建立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与处理站3-6个,防止生活垃圾向湿地规划区堆积,以保护湿地的水环境。

2.社区污水收集与处理工程。

生活污水的循环利用是黄河故道区有限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内容,对湿地水质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规划在黄河故道湿地周边3-6个居民集中聚集社区,以户为单位安装庭院式家庭污水处理装置,以户为单位自建污水收集与排放管(或渠)道,建成庭院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工程示范户1500户左右。

3.建立水质防控管理机制。

依据国家规定,禁止向湿地规划区水体排放污水,禁止在水源地从事旅游、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禁止在地表水源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在地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的排污口,逐步形成黄河故道湿地水质防控的管理机制。

4.水产养殖场水环境整合整治。

依据国家湿地建设和民权县的生态建设的要求,逐步取消规划区水产养殖场935.6 hm2。通过规划区水产养殖场基底修复、湿地植被恢复,以及周边人工林改造等措施,近自然恢复黄河故道湿地的水环境,维护民权县及其区域水生态安全。

 

第三节 水岸保护方案

  一、目标任务

保护和改善黄河故道湿地规划区的水质,同时满足蓄洪防洪的要求,维护规划区湿地生态系统关键组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为湿地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示范。

二、总体思路

根据黄河故道湿地周边地形地貌的实际情况,以及生态功能区划,综合运用多种生态手段,科学选用生态环保型材料,合理布局水岸保护工程。重点采用以下几种护岸工程:(1)对于湿地保育区、防洪要求不高的水岸,采用自然原型驳岸建设工程;(2)对于湿地保育区、防洪要求较高区域的水岸,采用自然型驳岸;(3)对于临近湿地合理利用区域的水岸,采用亲水型驳岸。

三、重点工程

(一)自然原型驳岸。

1.自然原型驳岸。

黄河故道湿地驳岸的坡度较缓,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利用植物迅速扎根并发芽的特点,由植物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其枝叶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

规划在林七水库周边水岸、以及其连接任庄、吴屯水库的河道水岸,采用自然原型驳岸。通过营造自然植被群落,保持水岸自然特性,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稳固堤岸,同时发挥其调节洪水,过滤污染物,控制氮、磷等营养物污染的生态功能。自然原型驳岸长共计19 km。

2.自然型驳岸。

自然型驳岸适用于有一定坡度和冲蚀较严重且对防洪要求较高的区域,即在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该类型驳岸既考虑生态功能的发挥,也兼顾景观效果的营造。

规划在任庄水库、吴屯水库保育区域构建自然型驳岸15.7 km。

3.亲水型驳岸。

亲水型驳岸主要是通过采用沙质、泥质、岩石等多样化驳岸基底组合,种植多层次、多样化的湿地观赏植物,集中设置大量滨水游憩平台,使城市居民和游客能够零距离接触湿地,体验湿地乐趣,观赏湿地景观。因此,该类型驳岸充分考虑生态功能的发挥和景观效果的营造,尤其是要考虑休闲、游憩的需求。

亲水型驳岸建设模式为:水面→自然驳岸、人工自然驳岸或沙滩→亲水台阶、栈道、灌草地→少行乔木林→人行道或车行道→斜坡灌草地→道路或房屋。

规划在任庄水库、吴屯水库所涉及的湿地资源合理利用区或临近区,构建亲水型驳岸11 km。

 

第四节 栖息地(生境)保护方案

民权黄河故道湿地规划区分布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仅国家Ⅰ、Ⅱ级保护鸟类就达27种。保护黄河故道湿地、维护其生态系统结构及其湿地生境,是保护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迫切需要。

一、保护对象

民权黄河故道湿地内分布有国家级保护鸟类27种,是湿地的重点保护对象。因此,黄河故道湿地栖息生境保护的重点区域为大天鹅、小天鹅等分布的栖息生境。

二、保护措施

1.严格控制湿地周边生活、生产污染进入项目区,防止鸟类等动物栖息生境遭到破坏。

2.推广绿色环保农业种植模式,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保护对象及其栖息生境的破坏。

3.在湿地规划区修建防火措施2-3处,配置防火车辆1-2台、以及附属设备2套,防止湿地火患,保护野生动物栖息生境。

4.加强湿地内植被的林病虫害的监管与防治,配备病虫害防治设备2-3套,配置病虫害防治专业人才3-5人。严格外来物种的检疫、防止外来植物入侵。

5.依托湿地管理局及当地森林公安部门,加大执法管理力度,采取巡护措施,提升执法效果。

6.通过课堂教育、现场体验等方式,教育周边的青少年爱护野生动物,共同监督制止违法行为。

7.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制度。初步建立湿地野生动物巡护管理制度,加强湿地野生动物分布关键区域的日常巡护,防止捕杀野生动物、捡拾鸟蛋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保护工程

(一)栖息地保护工程。

民权黄河故道湿地分布有国家级保护鸟类27种,将其分布的核心区域划定为保护区,周边设置界桩,禁止人对该区的破坏和干扰。同时,设置警示标牌3-5块,严禁在该区域开展旅游活动、防止人为对保护鸟类的干扰及其栖息地的破坏。

规划在林七水库、吴屯水库以及相连其间的河道划定为栖息地保护关键区域,面积1266 hm2,界桩20-25根。

(二)野生动物救护站。

针对黄河故道湿地分布的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等珍稀濒危物种生活习性及其分布区域,结合湿地监测站布局与建设、在任庄水库区建立1个野生动物救护站,重点配置用于保护鸟类救护设备2-3套,配置野生动物救护专职人员2-3人(结合生态监测人员配置)。同时,加强相关人员的基础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救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及时为湿地内伤残动物提供人工救治平台,已实现规划区野生动物的保护。

 

第五节 湿地文化保护方案

  一、湿地文化资源

民权毗邻商都商丘,为先秦时期周朝、春秋时代为戴国和宋国的属地,拥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址,是中国思想家、哲学家庄周故里,拥有中州佛教名刹白云寺、南朝文学家江淹墓地、以及春秋齐桓公两会诸侯的会盟台等,被誉为“故道之滨、中原氧城、庄子故里、文化沃土”。

二、保护措施

湿地是孕育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因此,民权黄河故道湿地建设过程中,应大力挖掘湿地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不断构建文化保护、宣教体系,使湿地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功能性得到充分体现。主要保护措施包括:

1.加强黄河故道及其周边文化遗产保护。要坚持生态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同时要保护湿地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充分发挥其特有价值,以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以及文化遗产自身的发展。由于遗产文化涉及历史、社会、文化、习俗、传统、风土民情等众多领域,因此,湿地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其实现可持续开发的必然选择,包括产业整合、空间重组、强化管理、永续利用等。

2.推进黄河故道湿地世界遗产申报。民权黄河故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湿地文化是其文化遗产的核心,历史遗迹、黄河故道等构成了湿地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民权黄河故道具有世界遗产标准所要求的根本特征,在建设湿地的同时、应推进世界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从而推进湿地遗产文化保护及生态旅游。

3.科学开发湿地文化。民权黄河故道湿地文化的开发应尽可能保持当地风格,尊重当地风俗。首先,要突出湿地文化的支柱地位,重点开发故道文化、道家文化、饮食文化、民俗和地方艺术及生产生活文化资源,多角度高品位地真实展示湿地文化。其次,挖掘和再现黄河故道、庄周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民权黄河故道湿地生态旅游,宣传民权黄河故道湿地的生态结构与功能特征,湿地与人类厚重历史文化的关系,挖掘民权黄河故道湿地特色文化资源,培育独具特色历史文化品牌。

4.培养湿地生态理念。把道家的理论向湿地生态伦理延伸,弘扬崇尚自然、天人和谐、物我合一的思想,确立人与湿地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引导社会成员善待湿地,善待非人类生命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协调统一。

5.湿地文化资源资产化。通过挖掘和包装民权独具特色的湿地文化产品,重点包括审美观赏旅游产品、民俗旅游产品、科普教育旅游产品等,把湿地文化资源产品化、商品化,然后把资源转变成资产,形成民权黄河故道湿地文化产业链,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 管理方案

 

第一节 加强湿地管理的领导

一、加强领导

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民权黄河故道湿地管理工作的领导,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将湿地保护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二、分工负责

湿地保护工作实行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管理体制。县有关部门应该负责对河流湖泊等湿地保护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具体做好湿地资源内的卫生保洁、绿地维护、设施维护、环境美化、河流两岸的秩序等日常管理工作,其具体职责是:

(一) 组织编制和实施湿地资源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保护资源的安全性、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特征和生态功能;

(二) 宣传和贯彻有关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

(三) 制定并组织实施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制度,负责湿地资源的游客接待工作;

(四) 负责资源的调查、评估和建档工作;

(五) 负责本机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

县发展改革、林业发展服务中心、公安、财政、水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建、城乡规划编研中心、环保、交通运输、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卫健委、文化广电旅游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履行各自职责。

三、保护方案

湿地保护规划应当明确湿地保护的目标任务、总体布局、保护重点和保障措施等。

湿地保护规划应当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流域综合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衔接。

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应当通过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湿地资源建设应当按照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进行,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维护生物多样性。

 

第二节 社区经济调控管理

一、社区经济结构现状

民权黄河故道湿地规划范围涉及民权县王桥镇、胡集乡、孙六镇、林七乡,王庄寨镇、老颜集乡、绿洲街道办事处等7个乡镇,共辖村委会51个;2019年总人口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万人,非农业人口0.6万人。农民收入以种养植业和二三产业为主;8个乡镇现阶段正在大力夯实农业、交通、科教等基础产业,提升农、渔、果、酒、旅游等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二、社区经济调控原则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系统论的核心,系统的整体效应产生于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即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紧密联系和良好配合。社区系统是一个受人控制的自然、经济及社会复合系统,追求的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因此,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也应追求系统整体效益的最优化。

——协调性原则

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协调社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形成和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因此,社区可持续发展也应遵循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建立结构稳定、功能协调、良性循环的社区经济生态系统的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社区可持续发展建设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不同社区在进行可持续发展规划时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本社区具体的资源、环境及生态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目标和发展方向。

——动态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社区所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要保证社区可持续发展建设规划的可行性,就必须使设计的目标符合发展的节律,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行动态调节。

三、社区经济调控措施

社区经济是湿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社区经济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设施、人力资源,为社区增收,促进人员就业。

1.对于规划区内所涉及的少数居民,可以提供机会让其参与湿地生态体验区的共同经营,并享受相关权利和利益。若有居民不愿意接受这种协调手段,可以根据国家现行的相关补偿条例予以补偿。

2.积极引导,实现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培育湿地生态经济基础产业,引导社区居民科学管理,把湿地生态产业作为社区经济的基础产业发展。

3.积极引导发展生态旅游业。湿地消落带湿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随着知名度提高,生态旅游发展空间较大。发展生态旅游业可有效促进社区经济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非消耗型转变,更有利于公园内湿地生态资源的保护。

4.示范引导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建立“湿地人家”示范点,提供规范优质的生态旅游服务,打造湿地生态旅游特色消费。通过引导参与,使社区居民真正从生态旅游中受益。

5.加强社区生态旅游培训。让人人成为生态导游员,尤其是要加强对生态旅游餐饮、住宿等环节的引导与培训,提高生态旅游服务质量,提高社区经济收入。

6.加强生态旅游综合管理。湿地应与社区加强联系,建立综合管理机制,通过制定组织章程和协议,明确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定期召开成员大会及社区小组会议,协调各方关系。通过各种协调手段,避免社区在生态旅游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和资源不友好行为,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水资源协调管理

一、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民权黄河故道湿地规划区属于淮河流域,年降水量679 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4-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4%,是民权年降水量最多的区域之一。湿地规划区周边拥有大量农耕地,需水量大。从总体上看,民权黄河故道湿地规划区由自然降水径流和引黄水补给,引黄水是主要水源,由黄委定量分配补给,水资源相对稳定,且得到保障。但民权黄河故道承担向商丘供水的任务,且存在湿地生态用水与工农业生产用水间的平衡关系,不过,由于在黄河故道上通过林七水库和吴屯水库闸阀控水,丰水期通过引黄干渠获取水资源,枯水期通过闸阀调配实现生态补水和灌溉用水平衡,水资源供需平衡得到切实保障,规划区内不存在水资源供需矛盾。

二、水资源供需平衡协调措施

(一)增强水源地保护意识。

  按照有关法规和国家湿地建设规范,强化水源保护和水体安全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加强黄河故道水源的保护工作,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向湿地河湖直接排泄废弃污水,确保区域水体不受污染。

(二)推进节水型城乡建设,引进先进灌溉工艺。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科学调整工业产业结构与布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低耗高效产业,控制发展高耗低效产业,推广节水型生产工艺,减少工业供水消耗;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绿色产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消耗;规范洗车、洗浴等高耗水行业管理,推广住宅和公共节水器具,减少城镇用水消耗。

 

第四节 社区协调(共建共管)管理

一、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民权黄河故道湿地规划区涉及的利益群体比较复杂,主要包括:管理机构、任庄水库、林七水库、秋水湖水库及周边乡镇居民。

二、社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湿地内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湿地规划区内存在严重的开挖岸滩浅水区域建设鱼塘,蚕食湿地现象。二是湿地周边的耕地使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未被利用的农药和化肥最终进入湿地水体,导致湿地水环境恶化。三是规划区内存在资源不科学利用及无序旅游现象,威胁珍稀鸟类和鱼类生境。

三、湿地保护的社区共建共管

1.组建湿地社区共建共管领导小组。

组建由当地县政府、湿地管理部门、湿地规划区涉及的乡镇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和社区群众共同参与的共建共管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落实湿地建设的共建共管任务,研究共建共管重点工作,制定共建共管规章制度、乡规民约、行动计划,开展扶贫帮困、科技咨询、专业培训活动,负责收集社区数据和资料、分析社区冲突和需求、实施社区发展项目、听取相关利益群体意见、吸纳社区群众参与共建工作等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2.组建湿地社区共建共管工作小组。

组建湿地周边社区的以村主任为组长、村民组长和村民代表为成员的社区共建共管工作小组,主要职责是具体负责组织辖区居民参与公园管理服务、旅游技能培训、生态旅游业务、湿地资源和湿地水环境保护、社区环境行动、发展项目实施等事务。

3.组建湿地生态旅游共建共管工作小组。

组建湿地生态旅游共建共管工作小组,加强湿地与周边社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建立生态旅游共同管理机制、章程和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一意见、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布置任务,避免意见分歧、避免各行其是、避免社区在生态旅游经营活动中容易产生的短期行为和资源不友好行为,确保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产业发展引导

1.引导发展生态农业。

引导周边社区和居民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适时推进生态种植业和生态养殖业的产业化,并将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同时全面推广配方施肥和测土施肥,多施有机肥、有机复合肥,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

2.引导发展特色旅游,减少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活动。

引导周边社区和居民积极发展传统手工艺制品和特色旅游产品加工,避免开发建设对湿地产生危害的工业产业类型,延长生态旅游产业链,提高社区和居民收入水平。

3.引导参与共建共管,转移农业人口为城镇人口。

引导周边社区和居民全面介入湿地管理、服务、旅游工作,比如公园治安、公园维护、公园保洁、旅游交通、旅游商贸、旅游服务、配套餐饮、配套住宿、配套观赏等等,调整社区产业结构,拓宽居民就业门路,转移农业人口为城镇人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引导开展自主创业。

引导周边社区居民开展自主创业,对那些经济基础较好和发展意愿强烈的居民,采取授予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在符合生态保护和湿地定位的前提下,鼓励其发展乡村旅游、民族旅游、文化旅游及其旅游产品生产、销售等自主经营项目,在投身湿地建设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岗位。

 

第五节 提升管理能力

一、规范化管理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湿地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基于“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相应管理机构;坚持机构设置的科学性、整体性和合理性原则,做好管理、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等有关人员的合理配置,做到精简、高效、实用;基于河南民权黄河故道湿地前期、后期的规划目标,长远规划、突出重点,体现机构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规范化管理目标

民权黄河故道湿地能力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民权黄河故道湿地管理机构;

2)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湿地保护管理人员;

3)配置一定的湿地保护管理基础设施、设备。

三、规范化管理内容

1.规范管理机构。

对已建立的“民权黄河故道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机构进行规范化管理,针对湿地保护管理的需求、下设相应的保护管理科、室、站,实行湿地管理中心→湿地保护科室、管理站二级管理模式,各科、室、站配备专职人员、相关的办公设备,使湿地保护管理落到实处。

2.管理能力建设。

规划每年开展2-3次有关湿地保护管理的专业培训,同时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到相关管理结构或科研院所进行挂职锻炼,增强管理和科研人员的专业素质。

3.执法能力建设。

加强湿地管理机构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严格进管理人员湿地管理执法程序,不断加强执法监督、提高执法公信度,增强湿地管护队伍的执法能力与执法水平。

4.管护体系建设。

加强民权黄河故道湿地规划区管护体系建设,重点作好湿地规划区勘界、标桩、公告和公示工作,明确湿地的四至界限和功能区界线。

5.巡护监测网络建设。

设置2-3条巡护线路,加强对湿地的日常巡护和管理,防止、制止偷猎盗捕案件的发生,收集日常的野生动植物和人为活动的情况,掌握野生动植物分布、人为活动强度分布等科研和管理方面的重要信息,进而制定相应的科研计划和管理措施,加强对问题地段的管护。

 

河南民权黄河故道湿地管理中心机关人员组成表

编号

机构名称

职数

备注

1

主任办公室

3

主任1名,副主任2

2

综合办公室

2

主任1名,工作人员2

3

湿地保护科

6

科长1名,工作人员5

4

经营管理科

3

科长1名,工作人员2

5

公园管理科

3

科长1名,工作人员2

6

开发建设科

3

科长1名,工作人员2


共计

20


 

 

第六节 保护管理站、点建设

  在湿地建立若干保护管理站和监测点,隶属于湿地保护管理,对河南民权黄河故道湿地进行综合管理、长期监测,了解河南民权黄河故道湿地各项环境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掌握自然变化和人为活动因素与湿地生态系统各环境因子间的变化关系,为民权黄河故道湿地的保护和管理、退化湿地生态恢复等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一、保护管理站点建设

根据河南民权黄河故道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特征、以及管理目标的需要,在河南民权黄河故道湿地中心站以及2个管理站和2个监测站(1个综合监测站,1个长期定位监测分站)。

二、基础设施建设与职能

管理站、点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站、点办公用房(见保护工程规划),以及必要的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

管理站、点的主要职能是对河南民权黄河故道湿地进行巡护、管理,处理有关湿地保护的突发事件;同时,开展一定的气象、水文、野生动植物、土壤等湿地生态关键因子的监测与分析工作,及时掌握这些因子的变化,并总结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为河南民权黄河故道湿地的动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七节 信息管理建设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构建全面展示黄河故道湿地资源的类型、面积、关键保护物种的类群、数量与分布情况,以及湿地水文、土壤等关键生态因子的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并不断更新管理平台数据库,为河南国家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示范。

一、本底调查

本底调查是河南民权黄河故道湿地进行数字化管理的基础,要构建河南民权黄河故道湿地生态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必须完整系统的对黄河故道湿地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掌握湿地资源类型及其分布现状、主要环境因子及其变化特征与规律。黄河故道湿地生态系统本底调查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子、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等内容,具体数据主要来源于科研监测部分。

二、数据库构建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湿地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主要为湿地的位置与面积、植被的分布与面积、土壤的类型与分布、湿地地表水面积变化、人为干扰类型及其强度、湿地景观类型及其变化、湿地动物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等内容。属性数据主要通过野外观测、走访调查等获得。最后分析整理所得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具体数据主要来源于科研监测部分),采用Excel软件建立湿地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三、湿地信息管理决策系统构建

基于湿地信息管理系统和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构建河南民权黄河故道湿地信息管理决策系统,在科学把握民权黄河故道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趋势基础上,提供湿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对策,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信息。

 

 

 

 

 

 

 

 

 

 

 

 

 

 

 

河南民权黄河故道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信息决策系统示意图

 

第八节 搞好执法管理

  除法律法规特别规定的以外,在湿地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开(围)垦、填埋湿地;

  (二)永久性截断湿地水源;

  (三)挖沙、采矿;

   (四)倾倒有毒有害物质、废弃物、垃圾;

  (五)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通道、鱼类洄游通道,滥采滥捕野生动植物;  

   (六)引进外来物种;

  (七)擅自放牧、捕捞、取土、取水、排污、放生;

   (八)其他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活动。

 

第九章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为切实搞好湿地保护我们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宣传力度,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是通过“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重要节日,通过广播、电视、标语、宣传手册、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湿地;二是充分利用相关的一些专业网站等进行一个专业的知识的普及和扩大。三是制作宣传片,通过公共传媒进行播放;四是充分利用湿地生态资源平台,提升湿地知名度。提高人们对湿地的认识。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