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手机版
中国政府网 河南省政府网 商丘市政府网 适老版 | 无障碍阅读

政府信息公开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政策>其他文件>详细内容
全文检索
索引号: 001-2023-00001540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23-05-26 有效性: 有效
文 号: 所属主题: 其他文件

民权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民权县“两山”转化试点示范县 创建方案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5-26 浏览次数: 【字体:

                    民政办〔2023〕1 号

民权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民权县“两山”转化试点示范县 创建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人民政府各部门: 

《民权县“两山”转化试点示范县创建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3年1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民权县“两山”转化试点示范县创建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实现途径,加快高质量绿色发展,实现“绿起来”首先带动“富起来”,进 而加快实现“强起来”的目的,充分发挥林业在实施生态强县和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创建背景与意义

(一)创建背景

党的二十大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和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提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河南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河南建设规划》指出,探索走高质量发 展新路子,以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推进森 林河南建设由数量增加向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绿色惠民产业,促 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良好生态需求。《河南省“十四五”林草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5 年,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达3000亿元,一二三产结构比例调整优化到42:38:20,形成产业有地位、产品有口碑、经济有贡献度的现代化林草产业格局,促进生态增效、产业增值、农民增收。

为更好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实现途径,加快推进民权县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按照《河南省林业局关于印发河南省“两山”转化试点示范县创建方案的通知》(豫林改〔2022〕64号)和《河南省林业局关于印发河南省“两山”转化试点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编制大纲的通知》(豫林改〔2022〕87 号),根据我县森林资源现状,深入开展“两山”转化试点示范县创建工作。

(二)“两山”科学内涵

“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绿水青山”是指良好的生态环境,“金山银山”则指物质财富、经济收入。“两山”理论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形象概括。“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实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林业具有生态属性和经济属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地、深刻地揭示了林业这两个基本属性。这两个属性是相互依托和相互转化的,更是不可分割的。要真正实现林业两个属性的有机统一和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既要因地制宜科学选择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的树种,又要高度重视对森林资源科学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的利用,不仅包括森林采伐利用,还包括林区丰富的生物资源的利用。森林资源的利用价值越高,全社会培育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就越高,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三)“两山”创建的重要意义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进 “十四五”时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创建“两山”转化试点示范县,是民权县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的具体行动,是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探索新时代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推进“绿水青山”从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转化的重要抓手,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深化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重要实践。

二、区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民权县位于豫东平原,黄河故道东西横穿全境。地处东径114°49′~115°51′,北纬 34°32′~34°52′之间。全县东西长 57.8 公里,南北宽 36.9 公里,东部与商丘市梁园区毗邻,南部与宁陵县、睢县接界,西部与杞县、兰考县接壤,北邻山东省曹县。总面积1238平方公里。

(二)自然地理状况:全县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在57.8~69.7米之间。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区气候。年平均气温14℃,极端最高温度 43.6℃,年平均降雨量679毫米,最大年降雨量1224.8毫米,最小年降雨量324.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362.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13天。植被属暖温带落叶林植被类型,为豫东平原栽植作物植被区。

地表径流主要是大气降水、过境水和引黄客水,年平均径流深度54.4毫米,径流总量6645.2万立方米,地下水埋深2~5米。土壤为黄河冲积母质形成,多为黄潮土类、沙质壤土和风沙土。

(三)林业资源状况:民权县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林地面积19.43万亩,其中乔木林地面积14.2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7.66%(位居全市第一位),森林蓄积量64.35万立方米。

(四)社会经济状况:民权县辖2个街道、17个乡(镇),总人口103万人。土地总面积185.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约为117.3万亩,全县生产总产值 271.8亿元。县境内陇海铁路、郑徐高铁、连霍高速公路、郑民高速公路和310国道、314省道横穿东西,国道220、民睢公路、民荷公路(省道213)纵跨南北,民权县通用航空机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濮新高速、兰荷高铁、兰太高速、沿黄高速正在建设中。全县19 个乡镇(街道)形成公路网络,交通条件便利。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一批“两山”建设工程。坚持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探索生态资源向经济产业转化路径和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的民权县样板。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遵循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2.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立足本地资源条件、产业禀赋,突出特色,分类施策,做优做强林业产业。

3.国土绿化严格落实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要求;推进树种优化组合,突出层次感;加强树木管护。

4.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深化林业改革,秉承生态发展理念,实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寻找点绿成金的新型发展模式,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5.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积极性,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两山”转化。

6.坚持抓点带面,典型引路。通过示范创建,深化“两山”转化制度创新和成果运用,推动全县林业高质量发展。

(三)总体目标

2025年,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 心,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牢固建立,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绿色经济不断壮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更加凸显,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两山”建设的长效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对河南省和豫东平原地区发挥更大示范作用。

四、试点内容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河南省“十四五”林草产业发展规划》和《河南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河南建设规划》,按照《河南省“两山”转化试点示范县创建方案》,立足民权县区域资源禀赋和林业产业特色优势,聚焦模式探索、产业培育和机制创新,把林权权能 的多种实现形式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有机结合,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办法,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一)聚焦“生态美”,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1.重点任务

1)构建农田防护林体系。根据民权县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乡村道路和田间路为框架,按照“一路两行树”标准,采取带状混交的模式调整树种结构,积极稳妥推进农田林网建设提升、提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配置树种结构,确保单一树种比例不高于30%,乡土树种比例不低于70%。采用乔灌结合模式,树种可选用楸树、泡桐、无絮杨、白蜡、紫薇、木槿、红叶石楠等。

2)推进生态廊道建设。重点实施生态廊道综合整治提升工程,按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有关要求,落实国省道不超5米、县乡道不超3米要求,加强抚育管护、补植补造,提高成林率。

3)加快乡村绿化美化。通过村庄绿化美化,促进乡村林业面貌提升,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传播生态文化知识,展示文明乡风。围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街道绿化、庭院绿化、进村道路绿化、游园建设等为重点,大力开展“四旁”植树,实施森林乡村建设工程,建成一批自然生态风貌保存完好,乡土田园特色突出,森林功能效益显著,涉林产业发展良好,保护管理有效的生态宜居乡村。

4)实施森林抚育工程。采取间伐、补植补造等措施,对中幼林进行抚育,对森林结构和稳定性失调、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且难以自然恢复林草植被的林分进行修复。逐步优化森林结构和功能,提高森林质量,加快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森林碳汇能力。

5)强化森林资源保护。严格林地占用审批管理,完善森 林火灾、林草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加强森林防灭火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落实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和防火责任,强化火源隐患管控和应急处置;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建立和完善各级森防监测体系,重点做好美国白蛾、杨树食叶害虫的防治,切实巩固绿化成果。牵头单位: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配合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各乡镇(街道)

2.主要目标

1)通过建立稳固的农田林网体系,提高农田综合防护功能。新建、完善农田林网长度260公里,折合造林面积3000亩,全县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 90%以上。

2)生态廊道建设规模1200亩以上。

3)新建森林乡村61个,绿化面积0.18万亩。

4)加强森林抚育经营管理,辖域内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率100%;完成森林抚育1.5万亩,森林质量明显提高。

5)林地征占用审批率100%;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3.6‰以下;湿地保护率达到52%以上。古树名木保护应保尽保,挂牌保护率达到90%以上。

3.模式探索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河南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河南建设规划》、《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河南省“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规划》等文件要求,结合民权林业生态资源现状和林业发展目标规划,紧盯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把林业碳汇融入林业工作全过程,水林田湖沙整体推进,实现协同增效。充分挖掘造林绿化用地,增加绿量,扩大生态碳汇生产空间,在生态廊道“三化”模式、农田防护林网模式、森林乡村模式等方面开展探索与实践,对建设生态民权、森林民权进行新一轮升级,打造平原地区“两山”转化典范,全面提升民权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1)生态廊道“三化”模式

加强生态廊道屏障建设,提升建设质量和水平,探索创新建设和管理模式。在廊道、河道、环城、城区绿化的基础上,挖掘绿化空间,统筹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加强生态廊道林地资源保护,积极开展林相改造和树种更新,实施科学国土绿化,着力建设一批珍稀用材林、经济林、生态林,全面提升民权生态廊道“三化”(彩色化、珍贵化、效益化)建设水平。探索发展林业在发挥减缓气候变化的碳效益同时,充分发挥生态廊道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增加生计和减缓社区贫困的综合效益。计划重点在三个方面开展实施模式探索与实践:一是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提升工程。统筹推进黄河故道生态走 廊区域绿化、彩化、美化,对黄河故道进行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建设凸显“生态修复、保护为先”的理念,注重保留原有的湿地风貌,主要种植国槐、柳树、苦楝、楸树、栾树、白蜡等乡土树种,以特色小乔木、花灌木等作为点缀和补充,营造自然式生态景观;凸显复合型廊道功能,带动高质量发展,将生态廊道建设和文旅研学、高效农业、群众增收融为一体,沿途增设旅游休闲配套、研学基地、湿地公园、现代农业设施等,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二是通过精准抚育、科学经营、退化林修复,充分发挥林地潜力,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强碳汇能力。通过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发展高效固碳树种(泡桐、榆树、国槐、刺槐、栾树、雪松),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碳汇造林和碳汇森林经营技术,结合民权现有林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培育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为核心,以显著提升现有林碳汇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对现有林中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林相不整齐或利用价值较高的残次林分,采用森林经营技术措施提升碳汇能力。对县域内人工中幼林进行科学经营,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进而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持续发挥,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农田防护林网模式

创建“两山”转化示范县,民权将以创新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和利用模式为抓手,不断调整防风固沙工作思路,以种植乔木树种为主,积极探索多树种农田林网建设模式,同时把农田防护林建设工作与增加群众收入、稳定粮食产量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和经营新模式。一是完善农田防护林的结构和管理水平,建立多层次多系统多功能的高效农田防护林体系。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结合农田现状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发展趋势,在以孙六镇、王庄寨镇、老颜集乡、庄子镇等乡镇为主的壤土地区,以400—500亩网格规格,设置农田防护林带。在以花园乡、龙塘镇、白云寺镇、双塔镇等乡镇为主的沙土地区,以300—400亩网格规格,设置农田防护林带。二是开展科学绿化,不断扩大生态空间。结合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以沟、河、路、渠为框架,采用乔灌结合的模式,建设完善农田林网,推进道路和水系绿化,做到“树绿水清、林水相依”。

3)森林乡村模式

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村庄整治过程中把绿化美化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抓好四旁(路旁、沟旁、渠旁、宅旁)植树、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等身边增绿行动,建设沟、河、路、渠风景林、村中空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同时保护好村庄大树、古树、景观林,传承乡村自然风貌和传统风光,建设乡土乡风浓郁的森林乡村。一是以街道绿化、庭院绿化、进村路绿化、小游园建设等为重点,充分利用坑塘、房前屋后等未利用地,大力开展四旁植树,引导果树进村,鼓励群众开展一宅变四园,利用院内外空闲地建设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园、小游园,发展庭院经济,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基本实现“路渠有绿荫、村内有绿地、四旁有树木、院内有花果”的村庄绿化格局。二是在村庄外围栽植林带,形成闭合圈,林带宽度不低于30 米,可选用泡桐、楸树、槐树等乔木树种。通村道路可选用樱花、石榴、石楠、女贞、栾树、白蜡、桂花等树种,要求规格整齐划一,采用乔木、花灌木相结合的方式交错种植。在居民庭院中,因地制宜种植花灌木、果树,可选用月季、紫荆、石榴、木槿、柿树、枣树、梨树、桃树等。在村中建设一处约5亩以上的小游园,设计微型绿地,配置乔灌花草,建设人行步道。利用村内空置地、废弃坑塘等零星空地,见缝插针式栽植果树、花灌木,起到插绿点缀的效果,增进村内美化。乡村林木覆盖率不低于35%。

(二)聚焦“产业兴”,实施林业产业提升工程。

1.重点任务

1)根据《河南省“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规划》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格局,围绕“一轴两带六区多点”的林草产业空间布局,依托县域内优势特色和功能定位,在民权苹果、酥梨、葡萄 等优势林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其他杂果优良品种,以丰富民权林果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优质高产,增加林农收入。

2)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在现有苗圃产业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引导与自主开发并举的方针,加强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市场服务和技术服务体系,建立科学、统一、权威的苗木花卉标准化体系。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升苗木花卉品质,开拓苗木花卉市场,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强化林业品牌战略,做强林下经济,以白云寺林场林菌基地、林下养殖基地,民权林场林药基地、林菌基地、林下养殖基地,黄河故道生态走 廊林下种植林菌基地、林药基地为中心,建成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区域示范带动效应的林业产业集群。

3)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依托申甘林带、黄河故道、秣坡红色教育基地等现有资源优势,发展集参观学习、森林旅游康养、时尚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模式,推进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多产业的协同发展。牵头单位: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配合单位:县文广旅游局、县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民权分局、县畜牧发展服务中心、各乡镇(街道)

2.主要目标

1)林业产业产值持续增加,由2022年的19.2亿元增加到19.6亿元以上,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

2)林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林业第二、三产业比重达60%以上,生态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

3)建成全国龙头企业1个,建成主导县域经济发展的林业优势特色产业1个以上,创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点)3个以上,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

4)县域内林业生产经营单位全部落实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且达到“五有”标准。县域内无重特大食用林产品安全事故发生,每年食用林产品质量监测合格。

3.模式探索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合理利用民权林业资源,充分发挥人才、科技、管理优势,引导林业龙头企业、林业合作社和林产品经营者,依托天明葡萄酒厂、白云寺林场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葡萄酒、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特色产业,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大力推进民权林业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探索出具有区域示范带动效应的林业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模式。

1)龙头带动型全产业链模式

充分发挥天明葡萄酒优势,做强做大林产品加工产业,引进上下游关联产业,拉长产业生产链,完善产业体系,拓展产业价值链,延伸发展葡萄酒产业,构建全产业链,实现产品多层次加工转化增值,壮大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综合效益。引进人才、技术,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撑引领产业发展。

加大产品品牌文化建设,增加产业发展的综合配套服务能力。

2)基地型集群集约模式

以林业资源为基础,做大做强林下经济,以白云寺林场林菌基地、林下养殖基地,民权林场林药基地,人和镇双飞庄园等为载体支撑,带动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产业,重点发展以食用菌种植、林药种植、蛋鸭养殖、肉羊繁育为主的优势林业产业。通过不断提升改进生产工艺,优化提升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大产业整合,采用资本运作整合生产企业,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支撑林业产业向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方向发展,增强竞争力,实现规模发展、规范发展。在支持现有林产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知 名林产企业在民权投资发展,尽快提升民权林业产业发展在全省、全国的地位,壮大提升民权林业产业集群规模和实力。 

(三)聚焦“百姓富”,实施绿色富民增效工程。

1.重点任务

1)围绕全面贯彻省委豫发〔2022〕1号文件,落实林业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衔接的各项任务,深化林业改革,推动科技创新赋能,打通绿色富民“最后一公里”。

2)壮大林业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围绕林菌种植、林药种植、林下养殖等建成主导县域经济发展的林业特色产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建设。

3)坚持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创新生态帮扶方式等,使脱贫人口从生态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探索“生态护 林员+”模式,选聘生态护林员 702 人。积极探索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绿色发展道路。牵头单位: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配合单位:各乡镇(街道)

2.主要目标

1)培养出1-2个龙头企业、3-5个专业大户或者家庭农场,多个农民合作社,林业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比重明显提高,林农人均收入年增长率高于同类地区平均水平。

2)建成投融资公司或收储担保中心,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流转服务机构,林权证(含经营权流转证)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前置承诺和林权流转制式合同使用率达到 100%,林权纠纷调处率达到 100%。

3)生态护林员收入持续增加,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兑现率100%,林业行政审批满意率100%。

3.模式探索

依托民权丰富森林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推动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巩固和拓宽脱贫攻坚成果,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1)“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

按照“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要求,科学、合理、适度、有序地发展林业产业,整合优势资源,创新林下经济发展运行模式。以公司(基地)龙头,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建立以林为主,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结合的林业经营模式,推动特色生态产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

持续开展专业技术指导,有针对性地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服务活动,深入林业产业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及时解决林业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采取举办培训班、进村入户宣讲等多种有效形式,对发展林业产业进行广泛宣传,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形成林业产业发展合力。

2)“生态护林员+”长效增收管理模式

落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乡村护林(草)员管理办法》精神,规范和加强生态护林员队伍建设,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新护林员长效增收管理模式,让护林员“守护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

着眼生态保护和稳定增收,鼓励生态护林员在完成护林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下经济等林草富民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加个人收入,带动乡亲致富。加强技术培训,明晰生态护林员管护职责,全面提升生态护林员管护水平。对全县护林员实行网格化管理和常态化管林护林,推动形成全县森林资源保护、林业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五、时间步骤

(一)准备阶段(2022年5月——2022年11月)。组织编制民权县“两山”转化试点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成立民权县“两 山”转化试点示范县创建工作专班,明确各有关单位责任分工,编制试点示范责任清单,明确时间安排和考核办法。

(二)实施阶段(2022年11月——2025年10月)。以县政府名义印发《民权县“两山”转化试点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安排部署创建工作。依据河南省林业局研究出台的考核评估机制,细化年度考核内容,制定县级考评细则。依据《民权县“两山”转化试点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细化重点工作,部署重点工程,明确时间节点,强化监督考核。每 年开展创建工作绩效自评价,研究制定政策、项目、资金、技术支持办法。

(三)总结阶段(2025年10月——2025年12月)。三年创建期满,在自查的基础上,向河南省林业局提交自查报告,迎接评估验收。深化提炼“两山”实践探索的典型案例,总结推广产业培育、模式探索、机制创新的典型经验。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创建“两山”转 化试点县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宏观指导、统筹规划、政策保障、综合协调和向上对接。建立基础信息共享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一把手”负责制度等,建立各部门间联席会议机制,研究制定“两山”转化工作重大政策,协调解决重大事项,强力推进生态 保护与修复,切实提升林业产业水平,着力提高林农收入。建立目标责任制,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党政机关及各个职能部门,建立 责任人清单,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强化责任落 实。

(二)强化责任落实。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县直各 单位和各乡镇(街道)要承担起相应的工作责任,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上阵,明确分管领导和具体责任人,抓实承担的工作任务,促使“两山”转化工作落地见效。围绕生态保护修复、林业产业提升、绿色富民产业等领域,细化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要求,排定年度目标任务,落实责任主体。加强跟踪服务,定期分析通报项目建设情况,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实施目标考核,从项目建设进度、投资完成情况、保障措施及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切实加强项目建设工作管理,确保创建目标高质量完成。

(三)加大扶持力度。强化财政投入、人员力量等方面的支撑保障,加大各项引智项目向“两山”转化建设倾斜力度,支持和引导专业人才参与,重点支持“两山”转化示范基地建设、林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两山”转化建设。积极争取省、市预算内资金等专项资金对“两山”转化创建重大技术示范项目和产业化项目支持。多渠道筹措市场化资金,按照市场运作、政府引导、社会投入模式,广泛利用项目融资,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强化公众参与,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平台,鼓励引导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基地建设,推进形成协同共建、合作共赢的强大合力。

(四)注重科技支撑。建立基地科技支撑组织体系,开展技术咨询,推广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组织技术管理培训。采用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方式,通过举办培训班、编印培训与技术推广手册、建立科技推广示范林等方式进行培训和技术推广,主要是营造林技术、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经营、林业碳汇、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培育等。

(五)积极宣传引导。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力求取得重点突破,探索形成因地制宜、多样化的“两山”转化具体路径,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自媒体等新闻媒体和社交平台,组织开展生态文明知识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观的良好氛围。支持各类环保志愿者开展“两山”转化建设活动,鼓励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公益事业,对在“两山”转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