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手机版
适老版 | 无障碍阅读
中国政府网 河南省政府网 商丘市政府网 政务服务
您的位置: 首页 >民权概况>风俗民俗>详细内容

民权习俗

来源:民权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9-05-13 22:28:51 浏览次数: 【字体:

 3c8198f1d0854ae4ad9036888fe6ac80.jpg

       民权濒临黄河中下游,自古文化发达,民风笃厚,习俗繁多,衣食住行,婚姻丧葬,时全节日,三里一俗,五里一规,五花八门,无所不有。加之事易时移,不少一习尚也在演进变化。这里旨就衣食住行四方面的内容,说说从清末至今不足百年的变化。

  一.衣

  清末,劳动人民男的冬戴帽垫,夏戴尖顶林秸糜编的草帽。民国以来,富人多戴呢或毡制礼帽、农民戴猴帽、六块瓦帽、双耳巴帽等。近几年来,帽子的样式更多,男帽有防风帽、防震冒、鸭舌帽、礼帽、军帽、博士帽等等。当然,妇女的头巾、围巾,随着时代的变化,年龄的不同,其颜色、样式也有很大变异,小孩的冠戴更有许许多多翻新花样。

  服装亦然,清末民初,男的不论贫富多穿长袍马褂,只是衣料质地有差别,富者夏着丝罗,冬穿毛裘;贫者冬穿粗土布衣,甚至冬露絮,夏露皮,衣不遮体。青年男子一般不穿马褂,穿撅肚子小袄居多。成年男子穿大袄,不扣钮扣,多用衣带(俗称战带)束腰,劳动时将袄大襟掖在战带上。富人夏穿丝绸长衫,农民穿对襟布扣,短单褂(铁路南叫布衫),中青年人也有穿汉夹的。裤子的样式大致相同,清末民初有人穿岔裤(罩在长裤的外面)。妇女穿宽大布衫,袖子肥胖,青年妇女在袖子上压花边。男的长袍和女的布衫襟,都是向右开。扣子种类繁多,如布扣、铜扣、琉璃扣、核桃扣等。衣服的颜色,老年人多穿黑色,中年着蓝色,青年着红、绿色。民国年间,青年妇女及学生穿旗袍者,多是“洋布”或丝织品缝制。棉线袜有长有短,长过膝盖,短到脚脖。男学生及教职员有穿中山服的,农村青年妇女爱穿大花图案棉袄、棉裤。当今人们的穿着不仅衣料质地超前,而且样式奇多,款式新颖,颜色更能使人眼花了乱。突出的是青年男女的服装,什么港式服、南极服、羊毛衫、牛仔裤、健美裤、直筒裤、休闲服等等。女青年夏天穿裙子也是名目繁多,颜色奇特。

  鞋子的变化也不少,清末富人穿靴子和镶鞋,农民穿浅脸圆口粗布鞋,有的穿铲鞋,俗称扳尖子鞋。民国以来,富人穿皮鞋,有的穿洋布帮牛皮底圆口鞋。劳动人民冬穿棉靴,也有穿用芦苇缨子编制的草鞋,俗称草靴子。清末民初,农村妇女缠足(俗称裹脚)之风甚盛,脚越小越好,有的只有三寸长,显贵人家以脚小为美,妇女如不缠足,则被视为奇耻大辱。民国以来,大倡放足,力纠缠足之陋习。

  二.食

  民权地方,群众吃饭的习惯大致相同,一年四季,一日三餐。早饭夏季农民吃馍、喝面汤、米汤、小菜(青菜、豆等),冬季与夏季略同,汤改为糊涂;午饭吃馍、面条,一般不炒菜;晚饭以吃馍为主,不做汤,只烧茶(白开水)。馍的样式很多,如窝窝头、锅饼、饼子、馒头、糊子、角子、包子、烙馍等统称为“馍”。农村饭菜花样很多,随季节而少变化。麦后富人吃白面,贫者吃杂粮。(杂粮指豆子、谷子、高梁、玉米等)。县西南一些地方,群众喜食醋,大多是自酿自食,家家必备。民权还有个习惯,客人来了,如果家里没有好吃的(如白面、鸡蛋、香油等),就向邻居转借,设法厚待客人。一般家庭,让客人喝酒,通常是四个盘,也有六个、八个盘的。大的宴席,如儿子酬宾,烟酒丰盛,佳肴满席,自不待说。就是酒菜、大件、饭菜上桌的规矩,也是一套一套,颇有讲究的,此不余赘了。民权人还有一种聚食的习惯,每逢饭时,有男有女(老年妇女为多),端着饭菜,自然地聚成一个饭场。夏天多在树荫下、场边、路口,冬天多在牛屋里,或一家院子里。众多人围在一起,边吃边说,谈论的题目多以农业生产为主,也有本村新闻,邻村奇事,说长道短,海阔天空,颇有情趣。

  三.住

  民权风俗,一个院落之中,以坐北朝南的堂屋为主房,东西屋为配房。堂屋多为三间为一所,配房二间三间均有。房的质量,贫富有别。解放前,富人住的是灰瓦兰砖建造的四合院,农民住的是泥坯泥墙草作顶的茅草屋,一无配房,二无院墙,三无头门,有的农民是柴作门,有的是篱笆墙。

  建国后,农民的住房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现在9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新瓦房。顺河乡流通村家家住上了新楼房。房子的样式,解放前后略有改变。老式堂屋,门居中,东西各一窗户,后墙不留窗;新式堂屋,门仍居中,两边的窗户较老式为大,且门窗之上均带亮窗,堂屋后墙留二个或三个小对窗。当今,人们对堂屋的建造非常讲究,什么“七封芯”、“透花脊”、严走兽跑、鸽子飞。据知,县东北一些农村讲究盖门楼,设计新颖,明亮大方。或圆圈门,或水沾石,有的还请人书写堂号,门头装点的五光十色,饶有新气。民权风俗,一家人之中,最尊者住堂屋,儿和儿媳住配房。住室均在暗间,堂屋明何作会客用,配客明间是儿媳纺花织布之所。

  四.行

  民权素称绿洲,道路平坦。过去代步工具甚少,人们赶集上会,探亲访友,全是步行。行路人,为消除寂寞,往一往是边走边唱,俗称“唱路戏”。过去富贵人家出门,履不沽尘,不是骑马,便是坐轿。农民请医生,老年人看戏赶会等;多用独轮木车。生产用的四轮太平车,每逢节日或遇有喜丧大事,往往也用以代步。青年妇女走亲戚,看戏也用太平车,但必须搭拱形车蓬,俗叫“扑楞子车”。过去行医卖药,省亲访友,算命相面的人,常有骑毛驴代步的,也有骑骆驼的。建国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代步的交通工具日渐增多,架子车、马车、自行车、四轮车、吉普车、小轿车、大轿车等穿梭盈路,络绎不绝,凸凹不平的土路已被柏油路所代替。


终审:超级管理员
分享到:
【打印正文】